今年全國兩會,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婦聯原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吳海鷹向大會提交了一份《關于生動講好新時代家風故事 大力營造家庭文明新風尚的提案》。她建議,要持續面向廣大家庭和全社會講好家風故事,用優良家風感染人、教育人、激勵人,把愛國愛家、相親相愛、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家庭文明新風尚轉化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圍繞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發表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要講好家風故事,營造家庭文明新風尚,廣大家庭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增強。然而,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發生重大變化,家庭結構和生活方式發生新的變化,家庭家教家風建設也面臨著新情況新問題。
吳海鷹在提案中指出,在家庭發展方面,少子化、老齡化使得家庭承擔的養老育幼功能逐漸弱化,部分家庭存在婚俗陋習等問題。在家庭教育方面,部分家長教育子女時存在短視化、功利性傾向,不利于孩子全面健康成長。在家風傳承方面,受不良社會風氣影響,部分家庭成員缺乏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良好的道德風尚;個別黨員領導干部家風不正、家教不嚴,出現家族式腐敗現象。這些都對國家的德治之基帶來重大挑戰。
吳海鷹表示,講好家風故事,就是圍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重要論述,生動宣講中華優秀傳統家風、革命前輩的紅色家風,持續挖掘弘揚新時代家風建設的時代價值,以優良家風涵養清正黨風政風,使之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家庭落地生根的重要依托。
吳海鷹建議,將家風故事融入學校課程教材。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程教材指南》,將優良家風故事融入學校課程教材,引導學生加深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重要論述的理解與認同。針對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特點,通過思政課等將家風故事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教育內容有機融合,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形成正確的婚戀觀、生育觀、家庭觀。
吳海鷹還建議,要將家風故事作為干部培訓重要內容、納入群眾文化活動。同時依托黨報黨刊、電臺電視臺、新聞網站、新媒體和社交平臺,開發群眾愛聽愛看愛參與的融媒體產品,大力宣傳群眾身邊可親可敬、可信可學的家庭典型,充分發揮榜樣引領示范作用。
隨著家庭子女數量的增多和對兒童早期教育、親子陪伴重視程度的提升,家庭對兒童照料的需求越來越多。面對保姆費用高、隔代教育力不從心,以及勞動力市場上的激烈競爭和就業性別歧視等問題,許多女性或主動或被動選擇回家帶娃做“全職媽媽”。針對這一現象,吳海鷹還向大會提交了一份《關于采取積極措施支持“全職媽媽”再就業的提案》,針對支持“全職媽媽”再就業提出切實建議。
“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包括‘全職媽媽’在內的群體需求和就業權益。”吳海鷹表示,在三孩生育政策背景下,支持“全職媽媽”再就業對消除生育顧慮、提高生育意愿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是“全職媽媽”獲得和保有財產權利、提升社會地位、實現男女平等的重要保障。
為此,吳海鷹提出四點建議:一是完善求職就業信息服務平臺。將適合“全職媽媽”就業的招聘信息納入公共就業信息服務范圍,暢通招聘求職信息收集、發布渠道,為其提供合適的崗位信息和再就業指導;二是針對“全職媽媽”需求開展技能培訓。鏈接發動各方資源力量為“全職媽媽”提供多樣性及實用性強的就業創業技能培訓,促進訓用供需匹配;三是設置靈活工作和彈性就業的親職崗,結合實際科學確定工作量和勞動強度。在社區公益項目中設立親職崗,采取購買公共就業服務項目的方式,為“全職媽媽”更好地兼顧工作與家庭提供服務;四是完善普惠托育服務。進一步健全3歲以下嬰幼兒托育服務,縮短“全職媽媽”脫崗、離職時間,為其盡快進入勞動力市場提供支持。
(摘自《中國婦女報》2024年3月9日2版,欄目:兩會好聲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