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天津牢牢抓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民族工作主線,創新舉措招法,扎實推進全市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通過示范引領,以點連線帶面,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已成為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抓手和載體,在津沽大地上營造了“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良好社會氛圍。強化組織保障,夯實創建基礎
市委、市政府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納入《天津市市級以下創建示范活動項目目錄》,納入文明城區測評體系,納入各級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內容,納入市、區兩級民族工作部門績效考核的重要指標。市政府辦公廳印發《天津市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實施方案》,明確了“爭創四個先進”的工作目標,提出了5項重點任務15條具體舉措,為做好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提供政策支撐。市民族宗教委出臺《天津市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退出機制》。各區把創建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積極探索工作新模式。河西區開展“紅石榴家園”評比創建活動,實現全區各街道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全覆蓋;南開區成立民族團結進步宣傳小組,深入基層,將培訓宣傳由傳統“大課堂”轉變為精準滴灌“小班課”;紅橋區健全民族事務基層網絡,探索“9+9+9”模式,確保創建工作到基層有人懂、有人抓;東麗區聚焦“三個準確把握”,推動三級網絡兩級責任制落地落細,夯實創建工作基礎;北辰區推廣“四隊一站”“八互五交”嵌入式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法,推動黨建引領基層民族工作治理等。
突出地域特色,豐富創建形式
牢牢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線,積極探索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新路徑,組織開展了特色化、時代化的創建活動。濱海新區將創建工作與打造互嵌式社會環境相結合,大力實施空間互嵌、文化互嵌、經濟互嵌、社會互嵌、心理互嵌,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平區將創建工作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精心組織“書韻飄香誦經典民族團結心連心”系列活動;河北區將創建工作與傳承紅色基因相結合,加強紅色資源的研究闡釋和宣傳教育;河東區將創建工作與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相結合,建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室、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宣傳陣地等,將宣傳教育融入群眾生活;西青區將創建工作與傳承非遺文化相結合,組織“楊柳青木版年畫”展示項目;津南區將創建工作與民族文化體育事業相結合,高質量承辦天津市第九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武清區將創建工作與為群眾辦實事相結合,成立“流動紅石榴驛站”,定期深入基層開展公益服務;寶坻區將創建工作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陣地建設相結合,傾力打造民族團結進步一條街;靜海區將創建工作與旅游促三交相結合,構建“文旅+N”發展模式,形成常態化旅游交流平臺;寧河區將創建工作與生態文明建設相結合,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組織各族群眾開展“齊栽同心樹,共建團結林”植樹活動;薊州區將創建工作與鄉村振興相結合,實施薊州區孫各莊滿族鄉隆福寺村提升改造工程,示范帶動鄉村發展。
搭建載體平臺,擴大創建范圍
一是開展宣傳教育。組織開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規宣傳月”“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等活動,在全市范圍內發送民族團結公益短信,發動各級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接待群眾參觀踐學,線上線下相結合,有效擴大了宣傳教育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二是創新示范創建內容。探索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單位創建工作,命名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等7個示范單位;試點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創建工作,天津國家海洋博物館等6家單位成為試點單位。
三是發揮民委委員單位作用。會同教育、公安、人社、文旅等10個部門精心組織實施“各族群眾互嵌式發展計劃”“各族青少年交流計劃”“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計劃”。比如,會同市教育兩委等相關部門組織天津市大學生民族文創設計大賽、“感恩偉大祖國增進民族團結”演講比賽、“石榴籽”專場招聘會、“石榴籽”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宣講、“過好中華傳統節日”、校園記憶中華傳統體育游戲展演等活動;會同市文化和旅游局等部門,打造京津冀甘黔湘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創意大聯展活動品牌;會同市合作交流辦組織開展“各族青少年手拉手,我在天津過大年”交流營活動、“石榴籽一家親”暨“足球小巴郎”活動等;會同市婦聯、市工商聯等單位支持陽光義工愛心社開展“天津媽媽新疆娃結對認親”等活動,萬余名新疆、西藏學子受益。
來源:中國民族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