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新時代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強調改革需注重系統集成,形成合力,以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唯有堅持系統觀念,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和整體性推進,方能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改革格局。文章通過剖析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及整體性推進的具體路徑,展現了深化改革如何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大敘事中穩步前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實支撐。
系統觀念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學方法和重要原則。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統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點,更加注重改革實效,推動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這一重要精神突出了全面深化改革要以系統觀念為引領,為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以系統觀念全面推進深化改革,需要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和整體性推進,構建一個縱橫交錯、上下貫通、多元聯動、點面協同的全方位改革格局。
前瞻性思考引領遠景規劃系統構建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推進的,也必將在改革開放中開辟廣闊前景。”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與中國式現代化的緊密聯系。為此,遠景規劃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長期藍圖,也要緊緊圍繞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開展。在這一過程中,前瞻性思考發揮著重要驅動作用。它要求我們既要深刻把握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確保改革的前瞻性和預見性;也要正視發展中存在的現實問題,確保改革的實效性和可行性。
一方面,突出問題導向。其一,堅決破除妨礙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解放思想、勇于創新,沖破陳舊腐朽思想的觀念束縛;敢于碰硬、敢動真格,打破根深蒂固、束縛發展的利益枷鎖;精準發力、協同發力、持續發力,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其二,著力解決“發展環境和民生領域的痛點難點問題”。秉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核心原則,既要追求“金山銀山”的經濟繁榮,也要守護“綠水青山”的生態環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基本原則,“要從人民的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出發謀劃和推進改革”,傾聽人民群眾心聲,聽取人民群眾意見,匯聚人民群眾智慧,推進全面改革不斷深化。其三,著力解決“有悖社會公平正義的焦點熱點問題”。通過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等方式,進一步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另一方面,堅持目標導向。明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立足于我國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最大實際,精準定位改革方向,充分考慮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從實際出發制定出符合中國國情的改革遠景規劃,確保全面深化改革能夠落地生根,取得實效。
全局性謀劃激發頂層設計和地方實踐系統協同
全面推進深化改革,不僅需要前瞻性、科學性、戰略性的頂層設計,更需要地方實踐的積極響應和系統協同,將頂層設計轉化為具體的實踐行動。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上指出,新時代改革開放“對改革頂層設計的要求更高,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要求更強”。為此,全面深化改革需要以全局性謀劃激發頂層設計和地方實踐系統協同,實現頂層設計與地方實踐的良性互動,形成上下貫通、相互促進的良好格局。
首先,推進頂層設計,把制度建設和治理能力建設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其一,突出制度建設,以科學方法論為指導,加強各方面制度有效銜接,推動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更加完善;其二,深化治理能力建設,以黨建為引領,加強數字政府建設,提高基層治理能力。其次,激發地方活力,因地制宜落實改革政策。各地明確戰略定位、結合本地特色、發揮自身優勢,推動全面深化改革落到實處。如重慶打造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戰略支點、內陸開放樞紐;山東構建國際物流通道,推動自貿區創新,建設制度性開放示范區;天津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深入推進區域一體化和京津同城化發展體制機制等。最后,加強協同聯動,完善頂層設計與地方實踐協同機制。其一,構建多元溝通渠道,確保頂層與地方之間信息暢通,促進頂層設計與地方改革實踐的有機結合和良性互動;其二,制定明確的協同計劃,確保頂層與地方步調一致,共同推進改革政策的實施;其三,加強工作人員培訓,提升協同合作能力,助力頂層設計與地方改革實踐深度融合。
戰略性布局整合力量形成堅實系統合力
一兵不成將,獨木不成林。全面深化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單一行動,而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全面整合各方智慧和力量,匯聚推動全面深化改革的強大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系統合力的核心就在于促進各方的多元聯動,確保各方互相補充、協同發力、共同推進,從而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實現深化改革整體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戰略目標。
一方面,增強深化改革的內生動力。其一,提高對深化改革重要性的認識。充分認識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全局性意義,加強對改革理念的學習、宣傳和教育,為深化改革提供強大的思想支撐;其二,建立健全深化改革激勵機制。加強政策引導,建立表彰和獎勵機制,完善容錯糾錯機制,為深化改革提供有力保障。另一方面,激發深化改革的創新活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要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其一,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深化教育體制改革。重點加強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不斷完善教育評價體系,推動教育評價機制向更合理、更多元的方向發展;其二,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優化創新環境、加大創新投入,激發科技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其三,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健全人才培養模式,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加快培養造就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型人才隊伍。
整體性推進實現全面發展與重點突破系統融合
2013年11月9日至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強調,全面深化改革是“從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總體角度考慮的”“不是推進一個領域改革,也不是推進幾個領域改革,而是推進所有領域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個復雜而系統的工程,要求我們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著重突破關鍵領域,實現以點帶面、點面協同的發展策略,從而推進整體效能的提升。
一方面,立足整體,全面發力。以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為指導,立足于深化改革全局高度,協同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和生態文明體制等各領域改革,不斷完善上層建筑以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要求,為中國式現代化全方位注入活力。另一方面,聚焦關鍵,重點突破。2024年5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省濟南市主持召開企業和專家座談會時強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這就要求我們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以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為指導。其一,抓住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重點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其二,在經濟體制改革的關鍵環節中進行深入的重點突破,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進一步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加快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加強和完善現代金融監管等。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全面深化改革要堅定不移地秉持系統觀念,以前瞻性思考洞察改革趨勢,以全局性謀劃引領發展方向,以戰略性布局統籌各方資源,以整體性推進確保改革措施貫徹落實,促使深化改革持續向縱深發展,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注入不竭的發展動力。
文字來源:中國婦女報(作者:天津城建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閆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