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學人文藝術學院中文系副教授 天津大學臺灣研究所副所長 何慧俐
全國三八紅旗手何慧俐是一名在天津工作生活多年的臺灣同胞。天津這座人間煙火和詩與遠方完美融合的城市給予了她很多溫暖和感動,讓她熱愛并扎根于這片文化沃土,孜孜不倦地用真誠與熱情架起兩岸文化交流的橋梁和紐帶。
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的心靈根脈和歸屬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有共同的血脈、共同的文化、共同的歷史,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對民族有共同的責任、對未來有共同的期盼。也是從那時開始,何慧俐全身心地致力于推動兩岸文化交流交往,希望通過發揮民間熱情與力量,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她牽頭兩岸菁英在天津大學成立了“海峽同文書院”,以中華優秀文化為紐帶,讓更多的臺灣同胞特別是臺灣青年能有機會來到天津,深入了解大陸的制度體制優勢,感受大陸勢不可擋的發展前景,從而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我是中國人”的認同。
文化交融為兩岸融匯融通提供新路徑
“兩岸一家親”不僅是血脈連結,更是文化共情。近年來天津讓歷史文化與時代元素有機融合,將百年建筑活化為“街頭博物館”,孫中山、梁啟超、李叔同等臺灣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在天津留下“足跡”,讓這座城市成為大陸北方促進兩岸融合發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場域。何慧俐組織開展了“兩岸菁英文化研習活動”,以臺灣視角沉浸式體驗天津人文藝術的魅力。兩岸民眾相近才能彼此了解,相親才能相互認同,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臺胞通過天津實現在大陸追夢、筑夢、圓夢,助推兩岸融合發展,一起共創美好未來。
文化底蘊為兩岸和平發展厚植實踐力量
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習近平總書記在新年賀詞中講到“兩岸同胞一家親,誰也無法割斷我們的血脈親情,誰也不能阻擋祖國統一的歷史大勢”。如何做好“以文化人”,成為何慧俐思考的重要課題。這期間,何慧俐了解到一位與天津和臺灣都有深厚情緣的作家。她就是祖籍天津寧河的羅蘭女士,曾在臺灣擔任電臺主持 32 年,她將短稿集結成《羅蘭小語》一書,深受兩岸讀者喜愛。何慧俐專程回到臺灣,找尋到羅蘭留下的一手資料,研究她作品中蘊含著傳統文化的生活智慧,為講好兩岸故事,引導臺胞樹立正確的歷史觀與價值觀,積累了實踐力量。
文化研究為兩岸產業協作搭建平臺和機會
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紐帶,以文興業是文化傳承的重要支點。天津各類文化資源豐富,博物館、名人故居以及400余項國家級、市級非遺項目是經濟發展的新動力,聚焦推進天津國際消費城市建設、促進文化與商業深度融合,何慧俐撰寫的《促進天津旅游經濟消費的建議》等多篇研究報告被有關部門采用。媽祖文化是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也是兩岸旅游產業的重要資源。近年來她專注兩岸媽祖文化研究,多篇學術論文被核心期刊收錄,主持開展的《天津市媽祖文化地圖的構建》課題在全國臺聯參政議政重點課題中獲甲等優秀。
圖文來源:天津市婦聯宣傳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