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三八紅旗手張楠楠是一名教師,參與援助位于新疆最南端的和田地區于田縣。于田縣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與西藏接壤,是新疆最南端的一個沙漠小鎮。
“我愿做一株祖國邊疆的紅柳,把根深扎在邊疆大地,把愛融入各民族的心底,讓崇高偉大的夢想在援疆的真誠中綻放。”這是她臨行前發出的誓言。
雖然臨行前雖然做好了吃苦的準備,但真正開始邊疆生活,她才發現自己對困難的預設遠遠不足,漫天風沙肆虐的環境,給呼吸帶來層層阻礙,飲食特殊造成身體上的不適,可是這些都可以克服,最大的挑戰是工作環境的不適。
秉持送教下鄉不怕遠,備課指導不嫌煩,下鄉講座不懼偏的信念,張楠楠最遠的一次送教到于田縣最南端的阿羌鄉普魯村,據說“普魯”二字來源于藏語“氆氌”(羊毛制品)的音譯。所以普魯可以說是新疆和西藏交界的一個小山村。這里距離于田縣她工作生活的地方有90公里。路程遙遠且顛簸,一路上她也心緒不定。果不其然,這里地處偏遠,這里的師資力量尤其薄弱,老師們平日里很少有機會外出進行教研活動或參加學習。因此,張楠楠盡可能地承擔起了蘭干鄉、斯也克鄉、阿羌鄉,特別是普魯村的送教和講座工作,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由于于田縣師資短缺現象普遍而嚴重,專職思政教師很少。尤其是邊遠鄉存在一師包一班的情況,工作壓力和強度都很大。開齊思政課程都難以保證,就更無法要求課程的多樣和課程資源的豐富了。為了更好地推進思政教育落地,張楠楠精心制作了思政制作思政視頻課程《忠誠與信仰的力量——進藏先遣連事跡》。將于田本土的“進藏先遣連”事跡制作成視頻課程,老師們在思政課上播放,組織學生認真觀看即可。這樣大大降低了授課的難度,受到基層教師的歡迎。在“京津皖和”大教研活動中,張楠楠在初中道法學科講座中介紹了此視頻課。來自和田地區七縣一市的道法老師們紛紛表示需要此課程資源,她就借助這次教育盛會將此課程資源進行了更大范圍的推廣。
除了教師身份,張楠楠還是一名婦聯執委,時刻牢記自己的責任與使命,在疆期間堅持將性別平等理念融入教育教學與基層服務。以“教育+婦聯”雙平臺為抓手,在邊疆地區深入開展男女平等基本國策宣傳,助力破除性別偏見,推動構建和諧進步的性別文化。在語文、思政等課程中設計“性別平等”專題,通過經典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導學生反思傳統性別觀念,樹立“男女皆可成才”的價值觀。
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張楠楠說她生命的主角永遠是可愛的孩子們。她將一如既往為教育事業、為婦女兒童工作貢獻她力量、活出她精彩。
圖文來源:天津市婦聯宣傳部、南開區婦聯
|